中国网5月17日讯(记者 张艳玲)5月16日,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“2024年《法治蓝皮书·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》(以下简称《法院信息化蓝皮书》)成果发布会”在京召开。
《法院信息化蓝皮书》指出,2023年,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锐意进取、稳中求进,从审判理念、审判机制、审判体系、审判管理等方面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。最高人民法院倡导建成全国法院“一张网”,线上诉讼服务平台、人民法院律师服务平台、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的日渐成熟,使企业群众到法院从以往的“长途跋涉”“反复跑动”转变为现在的“指尖诉讼”“最多跑一次”。
全国法院“一张网”建成 群众到法院“最多跑一次”
《法院信息化蓝皮书》指出,2023年,最高人民法院倡导建设全国法院“一张网”,融合诉讼服务、审判管理、人事管理等司法业务信息化支持能力,建成由诉讼服务大厅、在线服务平台、“12368”诉讼服务热线等组成的诉讼服务信息化体系,形成纵向到底、横向到边的全国法院一体化应用能力。各地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普遍集成诉讼引导、立案登记、释法答疑、信访接待、司法救助、调解速裁等功能;成熟运用线上的诉讼服务平台、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小程序、人民法院律师服务平台、网上退缴费系统、人民法院调解平台。
2018年,最高人民法院上线人民法院调解平台,2023年底,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纵向贯通四级法院内外网系统,横向与全国工商联、人民银行、证监会、司法部等调解平台互联互通,为当事人提供全流程在线调解服务。人民调解、行业调解、平台调解、律师调解等线下线上相结合,为当事人提供全时空、跨地域、全流程、菜单式、集约化的在线解纷服务。截至2023年底,已有10万余个调解组织、41万名调解员入驻,近万家人民法庭和12.76万家基层治理单位入驻法院调解平台。2023年,诉前调解纠纷1747万件,调解成功1204万件,40.3%诉至法院的民事行政纠纷通过调解方式解决在诉前。
人民法院律师服务平台已有50万名律师注册使用,覆盖全国77%以上的执业律师,累计在线办理立案、阅卷等事项1396.62万件次。2023年,律师在“掌上法庭”针对110万个案件与法官沟通323.8万条,法官有效回复190.35万次,律师满意率97%以上。电子送达对于破解送达难、降低送达成本并提升送达效率至关重要。近年来,各地积极深化电子送达应用,法律文书送达迈向“即时达、码上达、就近达、一次达”新阶段。《法院信息化蓝皮书》指出,以全国法院“一张网”建设为抓手,探索构建一体化办案办公平台,实现全国法院“一张网”应用模式,有助于规范办案办公,提高全国范围内统筹审判管理能力,也将为纵深推进司法责任制改革提供技术支撑。
网上立案向二审延伸 电子填写等便民服务大幅降低诉累
《法院信息化蓝皮书》指出,到2023年,各地法院在一审案件中,大厅窗口立案、人民法庭立案、自助机立案、手机端立案、邮寄立案、上门立案多种方式均较为畅通,较好满足不同群体当事人的个性化需求。山东优化在线流程设计,实施网上立案三天审批、案件退回“一次性告知”。天津、辽宁、吉林等13个民事、行政第二审案件网上立案试点有序推进,全部试点地区均开通在线入口并进入实质运行。
《法院信息化蓝皮书》指出,2023年,全国法院健全执行信息化社会联动机制,完善“立审执破”一体化机制,以数字化推动执行模式变革。2023年,全国法院执结执行案件976万件,同比增长6.4%,执行案件的“案-件比”为1:1.25;全国法院执行到位金额同比增长12%,结案平均用时68.08天,同比缩短6.51天。
各级法院将调解工作置于党委政府大治理格局之中,以能动履职破解诉源治理课题,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。2023年人民法院平均每个工作日有6.5万件纠纷在线调解,平均每分钟有95件纠纷成功在线化解。2023年前三季度,全国法院诉前调解纠纷1183.4万件,同比增长26.58%。其中,782.2万件成功调解在诉前,同比增长30.1%。诉前调解自动履行率为94.52%。
《法院信息化蓝皮书》指出,各类诉讼服务相关设备设施如同金融机构的智能ATM机,不仅可为企业群众提供自助服务,也极大拓宽了法院提供服务的时间、渠道,优化了交互方式,将诉讼事项办理延伸至非工作时间,服务空间从法院诉讼服务大厅延伸至更接近企业群众的自助机,服务平台从现场面对面延伸至网络平台。AI服务与人工导引相结合,把一站式诉讼服务“装上车”,推出“车载法庭”,以流动车辆推动诉讼服务的触手可及,“一车通办”打通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人民法院还推出应用填写电子化、自动翻译功能等便民服务举措,大幅降低诉累,减轻人工填写负担,也提高内容准确性。
编审:蔡晓娟
评论 (0)